top of page

《西班牙公寓》:雜亂無章,介乎輕狂與迷惘的年少旅程

電影《愛在黎明破曉時》、《愛在日落巴黎時》及《愛在午夜希臘時》,三者相隔九年上映,堪稱融合意識流與愛情觀的神作。足以突破上述系列,則要數算《西班牙公寓》三部曲,導演塞德里・克柯拉皮許以其玩味及輕快風格,打突美國與歐洲文化二元對立,打造文化熔爐又一神作。


《西班牙公寓》:少年的輕狂與迷惘


「我不知道世界為何變得這麼混亂,所有事情都很複雜,莫名其妙、亂七八糟。以前田裡有牛有雞,我想一切簡單得多。」

澤維爾在父親友人力薦下,透過歐盟「伊拉斯莫斯計畫」,到西班牙修讀經濟學,打算趁著歐洲經濟強盛之時,為自己鋪墊光明前途。放棄比堅持更需要勇氣,澤維爾明白這些並非自己期盼的將來,一年的交流驅使他毅然放棄在商界發展,投身無前途的寫作行業,一切似乎就麼清楚簡單。


何謂真愛?這個問題不停縈繞澤維爾心中。專一的女友瑪蒂娜明明就在身旁,他在西班牙卻荷爾蒙過盛,不論是酒吧的妮絲還是機場的有夫之婦安妮・蘇菲,均成為他排解鄉愁的唯一方式。回到巴黎象徵一切結束,瑪蒂娜提出分手時,自己卻變得迷惘不已,彷彿成為法國人眼中的外國人。


「我像歐洲般有多重身分。」作品人設上突破《愛在系列三部曲》的二元對立。在公寓有來自法國、德國、意大利、丹麥、英國及西班牙室友,生活擦出不少火花。如不諳法語的溫蒂,以為澤維爾母親叫兒子做愛後(Fuck)來電,惟法語的同音字「Fac」意指大學,文化玩味十足。


《俄羅斯娃娃》:壯年的輕浮與迷失


「電影中的愛情故事大多點到即止。為保持其唯美特質,剩下部分應當刪掉。只是真正有意思的,卻是接續發展的部分。」

前作展示歐洲不同國籍人士相處的火花,續集層次升級,控訴全球化對歐洲帶來的挑戰。身為作家的澤維爾以代筆維生,作品《愛在威尼斯》好不容易獲拍劇集,卻因頻道被英國收購,需改用英語撰寫。輕浮的他眼中只剩下愛情小說,卻不屑前度瑪蒂娜出席應對全球化挑戰的國際論壇。


年過三旬的澤維爾,輕浮仍主宰其感情生活。對英國威廉而言,俄羅斯舞者娜塔莎是完美化身,正如所有人畢生均在追求完美伴侶。撰寫《愛在威尼斯》成為澤維爾與溫蒂戀愛契機。即使他並非完美,她仍然愛著對方不足;他卻敵不過女模西莉亞的誘惑,成為下一個傷害她的愛德華。


為滿足祖父要求,單身的澤維爾要求女同志友人伊莎貝拉,在戴金戴銀下假裝其女友。誠實的朋友是生命最寶貴的財產。伊莎貝拉批評澤維爾,完美女性根本不存在,他所期待遇見的公主只存於童話世界。同一番說話竟由輕浮的澤維爾批評瑪蒂娜,完美男人根本不存在,是時候該夢醒。


《紐約愛情拼圖》:中年的輕率與迷思


「生活對於大多數人而言,是從A點走到B點。我的生活卻並非如此,總是被引導至不同的方向,為甚麼總是一片混亂?」

所謂「有幾耐風流,就有幾耐折墮」,由於溫蒂與男友約翰搬到紐約,為了換取與子女相處時間,澤維爾被迫放棄事業償還情債。生活總是充滿意外,人們無法掌控及預料。即使編輯形容「俗套的大團圓結局」,惟澤維爾明白一生最愛仍是瑪蒂娜,不論生活或小說均「撰寫」了最終結局。


作品引用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觀點:生活像一幅刺繡,人生前半段就像刺繡亮麗一面;後半段則像不怎美麗的另一面,人們卻可看到針線的軌跡,明白它是怎樣完成。成長不等於成熟,澤維爾一邊感受看似雜亂無章的人生,一邊以寫作整理體驗和感受,讓讀者和觀眾走出年少輕狂與迷惘。


生於提倡多元文化的歐洲,澤維爾到堪稱「文化熔爐」的美國,生活卻出現文化衝擊。承接前兩部作品探討全球化,續作暗諷奉行資本主義的美國,給世界展現天際線畫面,人們掙扎收窄貧富差距嚮往上流;另從瑪蒂娜向中國商人推銷有機種植茶葉,反映中美主宰全球經濟命脈的現實。


筆者以《俄羅斯娃娃》的意象作結:澤維爾想起認識的女生,不論能否成功追求的,均像俄羅斯娃娃一樣。人們窮盡一生來玩這個遊戲,好奇了解誰是最後一個。惟最細小的由始至終都藏在其他娃娃內,人們無法直接取得,必須順序一個又一個打開,每次都會問「這是否最後的那個她」。


名稱:西班牙公寓 (The Spanish Apartment; L'Auberge espagnole)

導演:Cédric Klapisch

年份:2002

產地:法國、西班牙

類型:喜劇、愛情

評分:7/10


名稱:俄羅斯娃娃 (Russian Dolls; Les Poupées russes)

導演:Cédric Klapisch

年份:2005

產地:法國、英國

類型:喜劇、愛情

評分:7/10


名稱:紐約愛情拼圖 (Chinese Puzzle; Casse-tête chinois)

導演:Cédric Klapisch

年份:2013

產地:法國、比利時

類型:喜劇、愛情

評分:7/10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