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中東內望:伊拉克政局——黑暗盡頭是光明?

  • glosnapgs
  • 2022年9月11日
  • 讀畢需時 2 分鐘

ree

作為全球原油主要儲備國,伊克拉原是中東經濟強國。一九三二年脫離英國獨立,由同為約旦王室的哈希姆家族管治。自哈希姆政權被推翻,加上復興黨革命,伊拉克在七十年代踏上工業化階段,經濟迅速發展。信奉遜尼派的薩達姆・侯賽因,擔心境內什葉派信徒效法伊朗革命而連番打壓,為日後戰事埋下導火線。


薩達姆單方面宣布擁有阿拉伯海口主權,在一九八零年出兵攻打伊朗,並獲美國軍事援助,戰爭持續八年才停火。伊拉克為了補貼虧損,向債權國科威特發動波斯灣戰爭,宣稱科威特為伊拉克領土。科威特和美國獲聯合國授權,組成逾六十萬人聯軍進攻,伊拉克喪失與美國良好關係,國內遂陷入反獨裁政權內亂。

九一一事件後,美國總統喬治・布殊將伊拉克等列為邪惡軸心,以剷除薩達姆政權,及銷毁伊拉克境内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由,發動伊拉克戰爭,行動告吹並於八年後撤軍。惟戰事導致伊拉克出現權力直空,基地組織的伊拉克分支乘勢崛起,伊斯蘭國與伊拉克等多國宣戰,首都巴格達和美索不達米亞文物均失守。


西方聯軍成功擊斃伊斯蘭國首腦巴格達迪,阿拉伯之春的示威浪潮同時蔓延至伊拉克。以青年為首的示威群眾不滿戰後未有復甦,加上貪腐和公共服務缺乏下,政府施政失敗導致民不聊生,總理邁赫迪在什葉派宗教領袖施壓下辭職。為平息民怨,伊拉克國民議會提前改選,由薩德爾領導的「薩德爾運動」取勝。

惟這個反伊朗的什葉派政黨,未能獲取過半數議席,在無法跟親伊朗政治力量達成共識下,未能組成聯合政府。「薩德爾運動」議員其後集體辭職,親伊朗的什葉派聯盟「協調架構」成為最大黨派,惟薩德爾的支持者兩度闖入國民議會,阻止「協調架構」選出總統和總理,令伊拉克一直陷入政治僵局。


薩德爾宣布退出政壇,批評當前什葉派的政治領導人,未有聽從他的改革呼籲,決定不再干涉政事,並關閉政黨的相關機構。他的支持者闖入共和國宮抗議,效忠薩德爾的民兵與伊拉克安全部隊,及親伊朗的什葉派聯盟支持者在綠區爆發衝突,民眾擔心內戰再起,軍方宣布全國宵禁,薩德爾遂呼籲結束示威和道歉。

在較早前,定居伊朗聖城庫姆的宗教領袖哈埃里宣布退休,放棄大阿亞圖拉頭銜,呼籲追隨者支持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,而非伊拉克最高宗教領袖西斯塔尼,並不點名批評薩德爾缺乏擔任領袖所需的條件。有分析指,薩德爾質疑原為其父弟子的哈埃里或受伊朗壓力,故宣布退出政壇,以退為進欲爭取更大影響力。


留言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