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中東內望:黎巴嫩內戰

  • glosnapgs
  • 2021年12月30日
  • 讀畢需時 2 分鐘

已更新:2023年10月25日


ree

中東勢力範圍大多於兩次世界大戰前後由列強國劃分。為答謝阿拉伯基督徒盟友,法國在二十年代以附近山脈命名並協助黎巴嫩立國。惟五十年代,國內遜尼派與什葉派穆斯林出生率較基督徒快,以巴衝突難民亦逃往當地。


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於一九六四年成立,爭取巴人民族自決,將巴勒斯坦歸還予被迫離散的巴人,及在區內建立民主且沒有特定宗教的獨立國家。巴解組織的難民逃往約旦,主張在與以色列開戰前,推翻保守的約旦國王胡笙。


胡笙在一九七零年下令殲滅首都安曼的巴解,獲美軍方支援。在敘利亞軍方襲擊下,巴解失去據點,軍隊遷移至黎巴嫩。巴勒斯坦公車和難民營先後遭黎巴嫩馬龍派民兵襲擊,數千人被殺害,觸發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派內戰。


為維持黎巴嫩宗教平衡,敘利亞靠攏馬龍派,要求巴解撤離黎巴嫩。以色列加入戰爭,控制南黎巴嫩。黎巴嫩什葉派在伊朗支持下成立真主黨,與以色列激戰。各派於一九九零年和議結束內戰,敘利亞和以色列未即時撤軍。


黎巴嫩各派系簽訂《塔伊夫協定》,規定各宗教群體共同劃分政治權力,如總統、總理及國會議長分別由天主教馬龍尼派、遜尼派和什葉派穆斯林擔任;國會議席由天主教徒及穆斯林平分,然而派系各組政黨體系仍錯綜複雜。


總理哈里里曾遭軟禁請辭,據悉沙特不滿他未有把伊朗的真主黨逐出境外。兩年後政府擬徵Whatsapp稅,觸發示威後撤回,哈里里宣布下台。翌年首都貝魯特爆炸觸發示威,總理迪亞卜稱內閣總辭,反映當地仍未走出疆局。


留言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