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《少年維特的煩惱》:不能自拔,掀起為愛而死現象的禁書

  • glosnapgs
  • 2024年9月24日
  • 讀畢需時 4 分鐘

已更新:2024年10月1日



「如果人們不陷於幻想的漩渦裏,痛苦必然減少。為何他們會如此——寧願回憶過去的不幸,而不肯面對現實。」

為免糾纏於與奧麗娜及其妹的關係,維特走到瓦爾海姆逃避現實。「我是其中最膽小的人,我提起精神來壯别人的膽子,遂忘了自己一切的恐懼。」天意弄人,在舞會外風雨交加之際,法官女兒夏綠蒂吟誦克洛普施托克詩句,令維特愛上這與阿爾伯特有婚約的靈魂伴侶,甚至需要自盡解脫。


維特對夏綠蒂不能自拔的愛,與莎翁筆下羅密歐與茱麗葉可媲美。日月星辰悄悄運行,維特卻不知晝夜。若無意觸碰她的手腳,維特全身血液沸騰,魅力使他幾乎無法克制。在了結生命前夕,他身穿首次會面的藍色燕尾服和黃色背心,手持對方蝴蝶結並吻別對方觸摸過的手槍千百遍。


「縱使爱情也不過是影像,可是當我們像純潔的小孩被美麗幻燈片所吸引時,我們也會覺得快樂。 」

身處小鎮的景色,隨維特起伏的心情而轉變。遇上夏綠蒂後,心中神聖與熱情的幻想,把周遭一切均變成樂園。當他決意自我犧牲,身體陷入煩燥、懶散不安狀態,迷失時就好像失了一切。往日的景象無痕跡,情感上無悸動,像幽魂重回已焚燬的堡邸,而那是它鼎盛時代所建造的。


我沒有一處安適,也沒有一處不安適,我沒有慾望,沒有需求,只有一走了之了。維特選擇輕生的最後一根稻草,在於出席C伯爵聚會時,遭以B小姐為首的上流社會人士,小覷其草根階層地位。既然缺乏理想容身之地,寧願在平安夜前夕結束生命,同時果斷了結糾纏不清的三角關係。


「據說有一種馬,當牠們劇烈賽馬完了後停下來喘息時,會很自然地咬開一道血管,幫助他們呼吸。」

維特理解破壞夫妻關係是種罪惡,大方承認其妒忌之心,這種詩人的感性與阿爾伯特的理性相映成趣。維特同意以匕首了結不可救藥情況,畢竟人性對忍受有限度,超越時便會崩潰。阿爾伯特卻反斥,人性偏向凡事誇大,無法掩飾自殺是懦弱的行為,尋死比堅毅掙扎痛苦的人生更容。


有一匹馬對自由生厭,自願佩戴馬鞍轡頭供人馳擊,結果疲乏而死。維特討厭人的活動和思想能力受範圍所限,認為人類一切活動僅滿足自己需要,除延長可憐的生存外並無目的可言;而且迎合這種空虛理論的唯一方法是順從,好像被囚禁在獄中的人,用秀媚的風景粉飾四周的牆壁。


「想像力由天性維護其權利而產生力量,由詩的怪誕幻想給予滋養。那裡一切較我們更輝煌,每個人更完美。」

在十八世紀出版的《少年維特的煩惱》,涵蓋一七七一年五月至一七七二年十二月期間,歌德撰寫給夏綠蒂及威廉・耶路撒冷信件。他故意隱藏姓名並以字母代替,看似保護真實人物的私隱,卻是以假亂真地營造小說的真實性,讓讀者誤以為小說是作者整理死者的書信後撰寫而成。


作為自傳體書信體小說,維特的宿命論充滿古希臘悲劇人物的色彩,掀起歐洲因愛殉道的「維特熱」,青少年精神健康值得關注。受到啟蒙時期及法國大革命影響,此書象徵「狂飆突進運動」,令德國文學從古典過渡至浪漫主義,著重打破世俗、表達內心,讓歌德一躍成為知名作家。


「維特應發揮天賦,而非結束生命。他與夏綠蒂仍可在一起,不是在現實生活,而是在文學作品。」

結合歌德生平拍攝的《少年歌德的煩惱》作出修訂:賦予夏綠蒂家貧背景,難以支付醫藥費而須嫁給阿爾伯特;省略維特在宮廷為使節工作情節,把上流狹隘迂腐思想,由阿爾伯特不在乎威廉去世、僅在乎團隊空缺舉動反映;夏綠蒂亦阻止維特自殺悲劇發生,盼對訪以文字改寫結局。


出生於法蘭克福的歌德,曾於斯特拉斯堡學習法律。他在韋茨拉爾擔任律師期間,與夏綠蒂開展柏拉圖式戀愛,及遇上後來開槍自殺的威廉・耶路撒冷。事實上歌德不曾監禁,在斯特拉斯堡考核失敗後,曾撰寫多篇論文獲取法律執照,並非如電影改編結局,以失敗姿態重回父親身邊。


或許你們中間也有跟他的境遇相似的,

就從他不辜的遭遇中汲取安慰吧!

或是由於命運,抑是您的過失,

使您不能找到知己的話,

就讓這本書作您的朋友吧!


——《少年維特的煩惱》,約翰・歌德


名稱:少年歌德的煩惱(Young Goethe in Love; Goethe!)

導演:Philipp Stölzl

年份:2010

產地:德國

類型:浪漫、劇情

評分:7/10

名稱:少年維特的煩惱(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; 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s)

作者:約翰・歌德(譯:陳慧玲)

年份:1997

出版地:香港

出版社:鴻光書店

類別:小說

評分:8/10


留言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