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澳洲掠影:澳洲身份認同的迷思

  • glosnapgs
  • 2021年12月27日
  • 讀畢需時 2 分鐘

已更新:2021年12月30日


澳洲在1999年公投,五成半人堅持英女皇為澳洲元首,若即若離的身份認同從何而來?


第一艦隊啟航

澳洲與英國的關係撲朔迷離,發展澳洲並非具戰略價值,只是迎合英國需要。由於罪犯數量太多,英國「第一艦隊」在1788年起,遣送罪犯至澳洲,時間長達八十年,更吸引大量自由移民加入,包括《遠大前程》Pip一度計劃與資助人Abel移居澳洲,遠離英國的階級制度。


澳洲遠離英國,不像西非般有惡疾影響英國官員的健康,加上原住民以游牧形式,沒有固定村落,不算擁有土地,殖民成本較低。1836年起,澳洲成為不少歐洲開墾者的移居選項,歐美和中國人伴隨淘金熱而踏足。當地在1860年起引進俗稱黑鳥,來自太平洋合約種植工人。


澳洲聯邦成立


澳洲爭取自治可謂不費吹灰之力。十八世紀美國革命,令英國付出高昂代價,因此容許連同加拿大、新西蘭等地自治。英國在1828年委任澳洲立法委員會,1850年制定殖民地憲法,但保留法案否決權。因應1880年各國在太平洋態度越趨強硬,英國繼續提供軍艦保護。


1891年,當地通過聯邦憲法。十年後在效忠英國王室下,六個殖民地聯合組成國家,身份認同迷思逐步浮現。當時移民限制法表明,澳洲維持單一白人種族,不與其他種族混合,亦留難移民申請者,要求他們通過聽寫測驗。戰爭再次反映澳洲人,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。

戰後改變連繫


一戰期間,人口少於五百萬的澳洲,派遣四十萬士兵協助英國,造成逾三分二傷亡。廢除徵兵制的澳洲,戰後依賴英國新加坡基地保護。二戰期間,澳洲繼續派兵至北非等,可惜英國戰艦無力抵抗日本轟炸,逾二千名澳洲士兵成為戰俘,美國反而成為最強外援。


兩次大戰後,澳洲與英國關係逐步被取代。政府積極重振經濟,認為人口不足是最大障礙,於是逐步放寬歐亞的移民申請,包括1972年取消白澳政策。1951年,與美國和新西蘭簽署太平洋安全保障條約。日本、美國更取代英國,成為最大貿易夥伴。


最致命一擊,不得不提及英國為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,1962年頒布大英國協移民法,阻止包括澳洲人在內,所有大英國協公民自動入境與居留英國權利 。1968年再頒布移民法,除非有祖父母是英國人,否則禁止外國人自動進入英國權利,昔日戰爭的血汗豈不是白白犧牲?


名稱:動盪:國家如何化解危局、成功轉型? (Upheaval: Turning Points of Nations in Crisis)

作者:Jared Diamond

年份:2019

出版地:美國

出版社:Allen Lane

類別:政治

評分:6.5/10


名稱:遠大前程 (Great Expectation)

導演:Brian Kirk

年份:2011

產地:英國

類型:劇情、愛情

評分:6/10


留言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