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《粗獷派建築師》:逆來順受?移民美國夢碎的故事

  • glosnapgs
  • 3月27日
  • 讀畢需時 3 分鐘

已更新:4月1日



「最無可救藥的,是作為被奴僕的人,還以為自己活在自由之中。」——歌德

「粗獷派」一詞源於法語「beton brut」,意指「未經修飾的混凝土」。這種建築風格,起源於一九五零年代的英國,設計師透過鮮明的幾何結構,摒棄多餘的裝飾,強調建築材料本質的呈現,追求更實用及具經濟效益的設計方式,挑戰昔日人們對建築美學的傳統認知。


電影《粗獷派建築師》亦採用工整敘事結構,由《序曲》、《上篇:抵達之謎》、《下篇:美的核心力量》及《尾聲》四章組成。導演花上七年,借鑑三名現代建築大師的創作風格,即保羅・魯道夫、路易斯・康,及馬瑟・布勞耶,打造匈牙利裔猶太建築師托特・拉斯洛的虛構故事。


「我帶大家來這裏,和我一起展望未來。」——富商夏里遜

要看懂電影,首先要讀懂近代史。美國在五十至七十年代蓬勃發展,歐洲難民在二戰後湧入當地,公共建設與住宅需求增加,粗獷派建築成為主流。當時移民政策保守,直至八十年代才轉趨開放,政府推出移民合法化政策,試圖融合多元文化,移民與粗獷派建築才迎來截然不同的命運。


時值二戰納粹屠殺,托特・拉斯洛被迫與妻子伊利沙伯及侄女索菲婭分離,孤身隻影來到費城追尋美國夢。原本受到表兄阿提拉接濟,為富商夏里遜打造現代化書房,「驚喜」失敗反被挫折「驚嚇」:先被阿提拉妻子誣衊行事有違倫理,再被夏里遜兒子拒絕付費,與阿提拉合作結束。


「狗生病時,往往會咬餵養者的手,直到有人仁慈地了結牠們。」——富商夏里遜

這間現代化書房引起建築界轟動,拉斯洛才由入住教會的救濟房屋,一躍成為夏里遜推心置腹的好友,讓他協助興建社區中心,包括劇場、體育館、教堂,及用來紀念亡母的圖書館。在建築過程卻處處碰壁,工程設計及建築材料遭到更換,甚至因運輸出現工業意外一度需要擱置工程。


妻子伊利沙伯長期受骨質疏鬆折磨;聽力減退的索菲婭遭夏里遜兒子哈里性侵;拉斯洛則在採石場被夏里遜強暴,三人身心在異鄉均受到嚴重創傷,多年來的美國夢瞬間破碎。長期吸食海洛英減壓,對美國心生厭惡不減,伊利沙伯命危驅使兩人與索菲婭回歸以色列,重建猶太人國土。


「無論別人試圖告訴你甚麼,最重要是終點,而不是過程。」——侄女索菲婭

作為一名異鄉人,拉斯洛不懼落泊於礦石場,不怕被富商當眾奚落,仍然堅持死守自己的設計,猶如在早年看似格格不入的粗獷派建築,最終以別樹一幟的風格存在。社區中心的建築猶如心靈避難所,把在集中營的經歷投射於設譚細節,觸動民粹與政治動員,並在不同城市屹立不倒。


在民粹盛行、移民再次飽受歧視年代,《粗獷派建築師》如此「築」動人心,獲譽為「劃時代偉大鉅作」。飾演拉斯洛的艾哲倫・保迪,繼《鋼琴戰曲》成為最年輕奧斯卡影帝,憑本作二度提名兼獲封影帝。任憑國界重劃、政策變動,拉斯洛的信念與記憶均能超越時代變遷,歷史洗禮。


名稱:粗獷派建築師 (The Brutalist)

導演:Brady Corbet

年份:2024

產地:美國

類型:劇情

評分:7/10

Kommentare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