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《那裡是天堂》:無聲凝視,完美異鄉人的處世之道

  • glosnapgs
  • 2023年2月2日
  • 讀畢需時 3 分鐘

已更新:2024年8月27日


ree

「在我之前的作品中,巴勒斯坦被視為世界的縮影,但這部新作則嘗試轉換兩者的地位,把世界當作巴勒斯坦的縮影。」從《失蹤紀年》、《妙想天開》到《韶光在此停駐》的「巴勒斯坦三部曲」,導演伊利亞・蘇萊曼在《那裡是天堂》,如何自編、自導、自演地說好巴勒斯坦的故事,並榮獲康城影展評審團的特別表揚?


自以色列在一九四八年發表獨立宣言,以巴在國土分配及耶路撒冷管轄權就處於「剪不斷、理還亂」境況,軍事衝突更是家常便飯。片首一群民眾跟隨神父唱著詩歌和傳揚教義,神父幾番要求開門不果後改為痛毆涉事人等。以巴分別信奉猶太教和伊斯蘭教,各國在不諳地緣政治下介入,最終釀成聖城四分五裂的狀態。


伊利亞・蘇萊曼鄰居偷摘庭院的檸檬,並擅自斬掉樹木和栽種其他品種,解釋「別誤會我在偷你東西,通常我會去敲門請求許可,我敲了但沒人應門」。情況猶如十九世紀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興起,觸發以色列人大規模回歸潮,重新佔領巴勒斯坦地區復國。以方與原居民巴人未有共識下,就開始對巴人實施鐵腕管治。


作為生於以北城市拿撒勒的巴人導演,伊利亞・蘇萊曼百般滋味在心頭,但他選擇以無聲凝視取代,讓觀眾沉澱反而營過無聲勝有聲果效。片尾致謝英國藝術評論家約翰・伯格,其著作《觀看的方式》探討「觀看先於言語」。人們用言語解釋世界,經過社會、教育和文化等洗禮,先入為主的言語永遠無法還原事實。


的士司機提問自己從哪個國家來,一句擲地有聲的「我是巴勒斯坦人」,是導演唯一打破沉默的時刻。多數人對以巴衝突並不陌生,探討時卻啞口無言。的士司機只對遇見巴人乘客感震驚;而在電影座談會上,主持人因應巴勒斯坦歷史背景,先入為主斷定這身份認同影響導演的作品,惟多少人真正認識過巴勒斯坦?


這一部偽紀錄片講述導演攜帶《那裡是天堂》劇本,先後到法國和美國籌集拍攝資金。巴黎製作人質疑劇本「不夠巴勒斯坦」;紐約製作人獲悉導演拍攝中東和平喜劇,不禁挪揄「這聽起來已經很好笑」。人們在協和廣場旁公園爭奪椅子,猶如各國在聯合國爭奪話語權般,作為觀察員國的巴勒斯坦則仍未獲國際關注。


在紐約中央公園的湖畔,一名女性裝扮成天使,呼應片名「天堂」的形象,同樣反映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,予人自由國度的感覺。可是這名女士華麗轉身、脫掉外衣後,胸前展示巴勒斯坦的旗幟,旋即惹來警察連番追捕,以「噤聲」去建構「正確」的國際論述,暗諷美國多年來默許以色列打壓巴勒斯坦人的立場。


周遊列國的導演看盡「西方樂土」後,回到巴勒斯坦家園,分別重遇偷檸檬、外出捕獵和挑水的鄰居,心中不禁油然熟悉和親切之感。對於異鄉人而言,家園就是天堂本身。縱然有生之年未必看見巴勒斯坦立國,惟導演深信當全世界的人喝酒為了「遺忘」,巴人喝酒則是為了「記住」,天堂早已植根於每個巴人心中。


名稱:那裡是天堂 (It Must Be Heaven)

導演:Elia Suleiman

年份:2019

產地:法國、加拿大、巴勒斯坦、土耳其

類型:喜劇

評分:7/10

留言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