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亞洲脈搏:東方之珠,一路向北

  • glosnapgs
  • 2022年2月3日
  • 讀畢需時 2 分鐘

已更新:2022年5月16日


ree

《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》,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,提出發展新界北部的策略。北部都會區的總面積達三萬公頃,涵蓋元朗、天水圍、粉嶺和上水等新市鎮,期望打造宜居宜業宜遊、以創科為經濟引擎的都會區,讓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。

都會區接壤「兩灣一河」,包括深圳灣、 大鵬灣和深圳河,有助加強兩地的基建連繫,構建「雙城三圈」,即是深圳灣優質發展圈、港深緊密互動圈,及大鵬灣或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。為了解決本港中長期的土地需求和回應可持續發展,當局提出十個重點行動方向:

(一)興建港深西部鐵路(洪水橋 — 前海)及擴大洪水橋和厦村新發展區

(二)構建香港矽谷 — 新田科技城

(三)研究北環綫東延及擴大古洞北新發展區

(四)建設羅湖和文錦渡綜合發展樞紐

(五)實施創造環境容量的積極保育政策

(六)締造高景觀價值戶外生態康樂旅遊空間

(七)積極主動改善職住平衡

(八)建設宜居宜業及可持續發展社區

(九)改革行政機制及工作流程

(十)增强香港的輻射力、全面佈局大灣區


當局估計,區內提供近九十二萬個住宅單位,容納二百五十萬人居住,製造六十五萬個區內職位,做到職住平衡。將會依靠五條新鐵路帶動,但廣深港高鐵平均載客量未能達標,加上負責項目的港鐵,近年出現超支、延誤、工程質量等問題,建設這道大動脈或添不穩因素。

政府將會首次動用《收回土地條例》,將元朗和天水圍一帶的濕地和魚塘,整合成逾二千公頃的濕地保育公園。發展這片三萬公頃土地牽涉各方持份者,這把「尚方寶劍」能否終止過去新界東北的收地爭議?釋放的土地能否吸引市民遷進,解決房屋短缺的深層次矛盾?

這個發展藍圖參考了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》及《十四五規劃綱要》。粵港澳大灣區涵蓋香港、澳門特別行政區,及廣州、深圳、珠海、佛山、惠州、東莞、中山、江門、肇慶九個城市。二零二零年,大灣區總人口逾八千六百萬,地區生產總值達一萬六千億美元。


大灣區五個定位,包括打造世界級城市群、國際科技創新中心,支撐一帶一路的建設,成為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,及建立宜居宜業宜遊生活圈。期望二零三五年,形成以創新為主要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,實現區內市場互聯互通,增強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。

至於《十四五規劃綱要》,公布提升香港國際金融、航運、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,支持本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等發展,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服務業。當局同時提出建設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和深圳科創園區,以提升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的功能。


北部都會區能否成為本港第二個經濟引擎,甚至支持港澳鞏固提升競爭優勢,完善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,與內地優勢發揮互補和協同發展機制,未來二十年或有答案。


留言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