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東南札記:印巴衝突

  • glosnapgs
  • 2021年12月30日
  • 讀畢需時 3 分鐘

已更新:2022年9月10日


ree

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衝突可追溯至十一世紀,穆斯林入侵印度教徒居住的南亞。信奉伊斯蘭教的蒙兀兒王朝,在近五個世紀後進一步統治整個印度半島,被指強勢壓迫印度教徒。加上英國在十九世紀,以宗教分治統治南亞殖民地,包括挑撥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的矛盾,使兩教的信徒勢不兩立,歷史早已埋下導火線。


二次世界大戰後,英國無力控制英屬印度,原本打算按照民族分而治之。由於印度將被堵成一個內陸國,包括甘地在內的英屬印度領袖反對。甘地提出建立一個大印度,涵蓋全部英屬印度殖民地,但是遭到英方反對。英方遂接納總督蒙巴頓提議,按照宗教劃分領土,以穆斯林為主的東西部兩個地區自印度分裂出來。


親巴的武裝分子在一九四七年襲擊喀什米爾,信奉印度教的喀什米爾官員擅自與印度簽署合併協定換取軍事保護,觸發首次印巴戰爭,兩國遂在區內訂立停火線。第二次印巴戰爭發生於一九六五年,巴基斯坦插手印度與喀什米爾游擊隊交戰。孟加拉不滿巴基斯坦壟斷政經資源,印度在一九七一年出兵協助孟加拉獨立。


第三次印巴戰爭後簽署的《西姆拉協議》,兩國將停火線定性為實控線,承諾透過協商解決喀什米爾糾紛。加上中國戰勝印度,取得印控「阿克賽欽」,三國時有駁火。印度在二零一九年取消查謨和喀什米爾自治權,重組為兩個聯邦直轄區,聲稱助地區融入印度,並加緊審查國內穆斯林公民權,遭穆斯林團體批評。


脫離英殖獨立至今逾七十載,時任總理莫迪在獨立日發表演說,揚言要在廿五年內,令印度躍身成發達國家;稱當局會致力發展工業,制定國防、電力和數碼技術政策。正當前宗主國英國面臨四十年來最嚴重通脹飆升,加上國內經濟經濟出現衰退跡象,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印度超越英國,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。


逾十四億人口的印度面臨貧富懸殊和宗教衝突問題,而莫迪亦承諾打擊腐敗和裙帶關係,稱狀況像白蟻一樣侵蝕發展成果。印度發展或受惠於現實主義的外交政策,既是美國印太戰略和四方安全對話關鍵成員;即使面臨中國「珍珠鏈」戰略,亦無礙兩國在金磚峰會合作;亦受惠於俄烏戰爭後進口大量俄國廉價石油。


另一邊廂,身處亞洲進入中東戰略位置的巴基斯坦,其三軍情報局於八十年代協助美國,在阿富汗扶植穆斯林游擊隊對抗蘇聯。近年積極與中國建設「中巴經濟走廊」,在能源、交通基建、產業合作和瓜達爾港等領域合作。伊斯蘭堡政府在零八年恢復民選政府,惟發展仍有待解決國內貪腐、恐襲和電力短缺等問題。


正當全球逐步重啟走出疫境,連月暴雨導致巴基斯坦面臨洪災,全國近三成地區被淹沒,至今造成近一千三百人死亡,最少三千三百萬人受災。世衛將洪災列為最高級別突發事件,合作應對霍亂等病症爆發。當地政府預計重建工作需要五年,費用逾百億美元,亦批評碳排放大國導致極端天氣,有責任賠償受災國家。


瓦格赫是印巴陸路交界唯一邊境,自一九五九年起,兩國衛兵每天會在日落時分舉行降旗典禮。軍人步操配以吼叫對陣,官方主持呐喊助威,雙方軍人亦會近距離踢腿比併,象徵兩國競爭關係。然而巴印作為核武擁有國,核彈頭存量分別位居第六和第七位,僅次於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,兩國若交戰將一發不可收拾。


留言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