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《混沌少年時》:靈魂拷問,小孩犯錯誰之過?

  • glosnapgs
  • 3月26日
  • 讀畢需時 3 分鐘

已更新:4月2日



「我要以涉嫌謀殺的罪名逮捕你,你有權保持沉默,但若你在問話時隱匿,之後卻又在法庭上提出,可能會對你的辯護不利。」——探長巴斯科姆

未理解《混沌少年時》內容前,其拍攝採用「一鏡到底」就知製作技巧高超。四集籌備時間長達十三個月,光是綵排就花上四個月,而且採用「真實時間」,令角色經歷的時間與觀眾同步。英揆施紀賢觀看後甚至與製作團隊在首相府會面,支持在全英國的中學以串流形式免費播放。


這套紅遍世界的迷你劇集,由一宗謀殺案開始。十三歲男生傑米・米勒,涉嫌謀殺女同學凱蒂・倫納德。其遺體在事發當晚於商場停車場被發現,全身上下被刺七刀,由胸口、脖子、手臂,以至大腿均有刀傷。父親艾迪無法相信,直至閉路電視片段,清楚顯示兒子對死者的所作所為。


任憑動機,動手殺人一定沒有商榷的餘地。


《混沌少年時》不打算批評殺人犯過錯,反而藉着四集電視劇,探討這個世界到底發生甚麼事,導致如此扭曲的價值觀,在看似天真爛漫的在學階段萌生?


❤️:代表愛情


💜:代表情欲高漲


💛:代表我有興趣,你呢?


🩷:代表我有興趣,但不是性趣


🧡:代表你會沒事的


教育制度出現甚麼問題?


作為學生社教化重要的一環,傑米就讀的公立中學極度混亂,教師上課遲到,抑或無心教學,每個課堂觀看影片屬家常便飯;學生小圈子文化旺盛,與人口角、打架已是常態,教師對失序的校園束手無策。探長巴斯科姆形容,該校園根本就是個關畜牲的圍欄,更遑論及時制止校園欺凌。


家庭教育出現甚麼問題?


家庭是小孩首個成長環境,防微杜漸,父母教養子女固然責無旁貸。謀殺案東窗事發後,艾迪與麗莎責怪自己無及時阻止,「我們應該要能阻止,應該要看出來,阻止它發生」。任憑小孩在房間安坐,默不作聲,盲點在於網絡世界無邊無垠,「你不會知道他們在房間裡看甚麼」。


涉事父母一方面抱持「我們或許該做得更多」的想法,一方面承受不比涉事人輕的懲罰。劇中有青少年在艾迪的車上塗鴉「(戀童癖)」,令他們蒙羞。惟在資訊發達年代,不管走到哪個社區,相信他們都要活在別人白目下。慶幸他們選擇面對,可惜社會對更新家庭有多大程度包容?


💥:俗稱「非自願單身族群(Involuntary Celibate)」,無法戀愛的責任歸咎於女生


💊:象徵「我看見真相」,屬男性圈(manosphere)行動號召,強調性別對立及反女權


💯:象徵80/20法則,即80%女性會被20%男性吸引,吸引女性一定要用騙的,用正常的方式不可能釣到她們


網絡世界出現甚麼問題?


網絡成為人們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,然後對於入世未深的小孩,甚或有社會練歷的成人,多少人思識到「回聲室效應」的影響?透過演算法,社交平台發放用戶「喜愛」的內容,讓用戶容易處於同溫層,接收與個人抱持類似信念的資訊,久而久之加強立場與看法,不再理性思考與討論。


誰意識到符號代表不同含意,助長凱蒂發起欺凌傑米行為,及成為非自願單身族群溫床,讓男性圈發起行動號召?傑米否認殺害凱蒂,但承認被對方欺凌下,眼見凱蒂受裸照在社群瘋傳而崩潰,打算乘虛而入,在女方脆弱之際發出前往遊樂場的邀請,暗藏殺機從其身攜武器有跡可尋。


「所有孩子都需要一件讓他們對自己感到滿意的事。」——警探法蘭克

拍攝採取一鏡到底營造緊張氛圍,讓觀眾一氣呵成尋根究底。神來之筆在於傑米與臨床心理學家對手戲,對白「你不能控制我怎樣過我的人生」,揭露看似無殺傷力的男童,如何受網絡資訊荼毒黑化,連桌上三文治,也成為他示開「理性」一面的舞台,教人怎能不細嚼製作組的鋪陳。


你認為,我剛剛應該反駁你,

說你爸不覺得你丟臉。

你認為,我現在也該反駁你,

說你其實不醜?

我感興趣的是你自認為醜的想法。

對我來說你的想法比事實更重要。


——臨床心理學家,布萊妮亞歷斯頓


名稱:混沌少年時 (Adolescence)

導演:Philip Barantini

年份:2025 (暫1季)

產地:英國

類型:犯罪、劇情

評分:7.5/10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