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《追憶似水年華》:油然而生,誘發「普魯斯特瞬間」的關鍵

  • glosnapgs
  • 6天前
  • 讀畢需時 3 分鐘


法國文學作家普魯斯特,自小體弱多病,一生受盡哮喘引發的呼吸系統問題纏繞,最終因肺疾在巴黎病逝,終年五十一歲。自三十八歲直至去世前,他將美好年華花在創作《追憶逝水年華》。由《在斯萬家那邊》至《重現的時光》共七卷,這部巨著逾一百二十萬字,涵蓋逾二千名角色。


將這史詩級的篇幅搬上大銀幕,並非首次挑戰,本片則是由智利導演拉烏・盧伊茲,於一九九九年製作。曾執導《三生一死》等逾百部電影,素以超現實實驗風格聞名的拉烏・盧伊茲,抽取《追》最後一冊《時光的再現》,在兩小時四十分鐘的作品,重現普魯斯特自傳體小說的意識流。


「當你不再愛一個女人,多年後重遇,在你和她之間只有死亡,就好像她已經死亡,因為你對她的愛消逝了。」

作品以身患絕症的普魯斯特開場,他向女僕揚言,只要撐過今晚就能證明醫生出錯。翻閱照片觸發相關回憶浮現,倒敘回顧馬塞爾人生。在派對上邂逅初戀吉爾伯特,觸發馬塞爾連串回憶:包括兩人交流文學,馬塞爾憶起前未婚妻阿爾貝蒂的出軌,及吉爾伯特抱怨丈夫羅伯特的不忠等。


這種意識流的呈現,電影透過不同手法呈現。片首曾以馬塞爾獨白的形式,從房間內走進窗外的風景,繼而轉至康布雷主教座堂的鐘樓。同時不乏超現實場景的轉換,舉例馬塞爾曾在街道滑倒,身後背景同時轉換,令他墮進另一個場景。回憶與夢境的交錯,意識流的重疊顯得相映成趣。


「你這麼難過也是好事,證明仍愛著他。如果沒有強烈的憤怒,那意味著你正在忘記他,意對他的愛減少。」

記憶,有時是提供資訊的工具,有時卻像縈繞心頭的迴響,美好的與失落的,像幽靈般潛伏,久久揮之不去。《追》的主人公馬塞爾,在沉悶乏味的某個冬季期間,將瑪德蓮蛋糕浸在茶中,洋溢的香氣佔據每個感官,在貢布雷鄉郊的童年回憶猶如河水般湧現,即「普魯斯特瞬間」。


對馬塞爾而言,他意識到自己在巴爾貝克並不快樂,跟阿爾貝蒂一起也不快樂。他一邊詮釋感情,猶如詮釋法律和理念的符號,一邊試圖思考把個人感受帶離陰影,轉化為對等精神狀態的方法:唯一途徑就是創作一部藝術著作,正如憶起瑪德琳蛋糕味道時,生命超越所有外在的快樂。


「死亡天使回答,這件作品凝聚了你的一生以及芸芸眾生。審視它,你需要的是永恆。」

年邁的與年輕的馬塞爾在海灘相遇,引述雕塑家薩維尼與死亡天使對話:薩維尼拒絕擁有回顧生命的時間,寧可用這剩餘的時間審視最後的作品;當死亡天使宣布恩賜的時間已結束,他卻認為不合情理,有時間回顧六十三年人生,卻無足夠時間審視作品,死亡天使直指審視需要永恆。


電影後段敘述馬塞爾獲邀出席蓋爾芒特親王宴會,獲悉不少人戰死沙場消息,繼而藉著演奏會穿插《追》前六冊發生的事情及出現的角色。惟這種處理的方式後勁不繼,導演預設觀眾閱畢《追》全七冊,在故事本身缺乏清晰主線下穿插倒敘,屬實令觀眾難以弄清故事脈絡及人物關係。


如果遺忘使回憶不再與當下有任何聯繫,

讓我們呼吸到新鮮的空氣,

因為我們曾經經歷,這空氣並不屬於任何天堂,

而是我們所失去的那些真正的天堂。

這意味著我對死的恐懼,

在我回憶起那些馬德林蛋糕的味道時就消失了。

在那一刻,我已經超越了時間,

超越了所有的外在事件和快樂。

每一次似曾相識的奇蹟把我帶離現在。


——普魯斯特,《追憶似水年華》


後記:


首次接觸《追憶似水年華》,是由於法國文化協會的課程探討「藝術」,筆者與其他學生分享有關莎拉・伯恩哈特的影響力。這名「美好年代」的法國女演員,以舞台劇演出而馳名歐美。她曾成為插畫家阿爾豐斯・慕夏的繆思女神,甚至《追》的金嗓子角色貝爾瑪,亦是受莎拉啟發。


名稱:追憶似水年華 (Time Regained; Le Temps retrouvé)

導演:Raúl Ruiz

年份:1999

產地:法國、意大利、葡萄牙

類型:劇情

評分:6/10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