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紅塵百劫》:腦洞大開,重新定義電影的敘事方式
- glosnapgs
- 2024年8月14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已更新:2024年8月15日

「從這色彩和芬芳的世界中,我用童年製成一把詩人的七弦琴。」
相信不少看過《紅塵百劫》的觀眾,與筆者一樣心中埋下十萬個為甚麼。要看懂這部藝術電影(當然前提是要看畢!),首先要了解導演謝爾蓋・帕拉贊諾夫的生平背景。他的父母分別是古董商及鋼琴家,加上他曾到音樂學院深詣,因此自幼便培養出鑑賞古董、音樂及的舞蹈造詣。
作為亞美尼亞人的他,卻是在格魯吉亞首都第比利斯出世和成長。在十九世紀,第比利斯逾半的人口屬亞美尼亞族,帕拉贊諾夫的童年便是在如此龐大的亞美尼亞社區渡過。由於其父母貴為精英階層的一員,使帕拉贊諾夫以不同方式與藝術結緣,《紅塵百劫》就反映出他如何深受薰陶。
電影在一九六九年於前蘇聯上映,而早在一九六二年,前蘇聯各地舉行薩雅・諾瓦誕辰二百五十周年的慶祝活動。這位詩人以亞美尼亞語、格魯吉亞語,及阿塞拜疆突厥語創作,獲官方譽為團結高加索三大民族情誼的象徵,帕拉贊諾夫遂以此詩人為核心,在作品呈現其十八世紀事跡。
「我試圖描繪生活中的藝術,而不是藝術中的生活。」帕拉贊諾夫從亞美尼亞及波斯微型畫汲取靈感,將每個章節均視為微型畫;配合建築、壁畫及手工藝品等,代表高加索創造精神的民間藝術,沉澱於薩雅・諾瓦詩歌中,奠定作品的視覺風格,帶領觀眾從現實走進其創作想像的世界。
作品運用大量意象,構成獨特敘事方式。舉例在高加索地區常見的石榴,導演取代其作為生育的象徵,借用其鮮紅的顏色,在匕首前營造流血畫面,反映歷史與暴力的輪迴。事實上,詩人薩雅・諾瓦據聞在一七九五年波斯入侵第比利斯期間殉難;而高加索在蘇聯解體前後均陷入戰亂。
「為在避難所尋找你無私的愛,我會緊接地尋遍所有修道院。」
用腳踩碎石碑上的葡萄,隱喻薩雅・諾瓦以文字釀酒的象徵。兩片麪包間夾著鮮魚,予人「五餅二魚」的基督教象徵意義,鮮魚受到折磨而輾動,或暗示薩雅・諾瓦靈與肉鬥爭的一生。男孩因雷雨而蜷縮身體,卻以倒立的方式凝視雷雨,反映薩雅・諾瓦以與眾不同的方式解讀世界。
男孩長大名為「薩雅・諾瓦」的詩人,在浴場偷窺國王妹妹安娜公主的胸部,並有牛奶濺過,詩意背後隱藏坦率的性幻想。這名詩人與其他人練習傳統樂器「卡曼恰」,形同女性乳房般輕撫;另於上面灑上珍珠母,不禁令人聯想起浴場偷窺到的女性乳房,亦是對失去童年純真的緬懷。
漫天蝙蝠的墓穴,公主像撫摸盲人點字般,閱讀木乃伊上以珍珠縫製的銘文,開槍則預視兩人不可能的結果的愛情。「以蠟建構而成的愛之城堡,我該如何保護,免於你熾熱的火焰。」詩人與公主的醜聞,使這段關係需如針線般果斷切斷,從藍白色變成紅黑色調,彰顯激情和絕望。
亞美尼亞是世上首個信奉基督教的國家,該國文學與其宗教緊密相連。詩人在晚年被迫出家,到亞美尼亞大教堂尋求精神庇護(據聞波斯入侵時在此殺害他)。頗有公主身影的修女身穿純潔的白色蕾絲,卻被其他修女杯葛。詩人在這修女手中接過裏屍布,兩人分享激情昇華的時刻。
「依稀聽到歸還與希望的呼喚,但我已經疲倦。」僧侶吸吮石榴汁,象徵詩人在修道院的生活,仍受世俗困擾。死亡天使及繆斯女神給予詩人拉瓦什脆餅及紅酒,讓他品味塵世的最後痕跡。泥瓦匠命令詩人唱歌,其歌詞「在這個世上,我不會嘆息」在粘土罐回蕩,遂成為人民的心聲。
【編按】
至於為何會解鎖這部電影,原因是美國百變天后女神卡卡,在第六張錄音室專輯《神彩》中,選用《紅塵百劫》為第三張單曲《九一一》的音樂錄影帶的主題。現實中飽受纖維肌痛症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困擾的女神卡卡,長期服用藥物治療,歌曲正是探討其大腦與身體彼此交戰狀態。
短片借用《紅》拍攝風格,選用具高加索特色的佈景、服裝及道具,呼應女神卡卡在創作上的挑戰,或與薩雅・諾瓦作為詩人的磨難產生共鳴。片尾揭示光怪陸離的情節,源於她遇車禍後,人員搶救的動靜影響其大腦幻想,而大腦幻想片段則多處呼應車禍現場情節,實屬神來之筆。
Source: @Lady Gaga
書籍必須妥善儲存,認真閱讀。
因為書是靈魂和生命,
倘若無書籍,世界便僅剩無知。
為令聽眾的靈魂受惠,
你該大聲朗讀,因為許多人並不識字。
——謝爾蓋・帕拉贊諾夫,《紅塵百劫》
名稱:紅塵百劫 (The Color of Pomegranates; Նռան գույնը)
導演:Sergei Parajanov
年份:1969
產地:前蘇聯
類型:藝術
評分:8/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