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《聖母院大火:世紀浩劫》:觸目驚心,浴火重生的世界瑰寶

  • glosnapgs
  • 2024年12月9日
  • 讀畢需時 3 分鐘


擁有八百五十多年歷史的巴黎聖母院,懷疑維修工人吸煙及電路短路等,在二零一九年傍晚起火,大火燃燒十五小時後終被撲熄。這座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建築,隨巴黎大主教于爾里克用權仗敲打教堂大門三次,其鐘聲在歷經五年「聖母院重建計劃」後再次敲響。


自一九零五年通過《政教分離法案》,法國成為世俗化國家,憲法列明共和國保障宗教自由,但各種宗教維持中立,原則上不干預信仰自由,但宗教應存在於私人領域;涉及社會公眾領域的政治則維持中立,達成政教分離,個人應避免在公開領域表達信仰,為何聖母院成為巴黎象徵?


高盧部落的巴黎人最初聚居於塞納河上的西堤島,羅馬皇帝尤利安於公元三五八年曾駐留於此,反映其具宗教與政治意義。隨着基督教興起,小島宗教性質發生劇變,羅馬神殿逐步被基督教聖殿取代。法蘭克人在一個多世紀後進駐巴黎,國王路易七世下令興建「巴黎聖母主教座堂」。


教堂在一一六三年建造、一三四五年峻工,是歐洲首座全哥德式教堂。除為國王和王后舉行結婚和下葬儀式,拿破崙加冕禮及聖女貞德宣福禮均在此進行。它在政治動盪之際也成為目標,在十六世紀的胡格諾教派暴動及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遭摧殘,一八四四年才開始復修及重建尖塔。


塞納河畔的獨特景觀啟發無數藝術家,相關作品甚至促使政府進行維修。十六世紀起盛行巴洛克圓頂建築風格,法國大文豪雨果筆下《鐘樓駝俠》,其主角卡西莫因外表怪異而遭遺棄,情況影射社會嫌棄聖母院;形容建築物猶如集結人類智慧的石造巨書,時間是建築師,民族是建造者。


導遊在電影開首以多種語言介紹聖母院,反映它在大火前的受歡迎程度,年均接待一千三百萬人次。教堂佔地面積達六千平方米,呈輻射狀哥德式風格,內部採用拉丁十字格局。主立面向西北,兩個塔樓高六十九米,尖頂則達一百五十四米,登上三百八十七級石梯可在北塔俯瞰巴黎。


後方的聖壇區域是最早出現的部分,隨後逐漸向聖堂西面延伸,陸續建成中殿與側廊。從平面來看,聖母院比其他教堂多了一層迴廊,從教堂核心以「十字形」向四方擴展。飛扶壁被用作支撐以鉛和橡木製作的厚重屋頂,將壓力卸向地面而支撐龐大的結構,成為哥德式代表特徵之一。


南塔放置十座大鐘,最大的「埃馬紐埃爾」在重要時刻會被敲響。遊客欣賞玫瑰花窗及滴水石獸外,教堂有不少在火場獲救文物,包括聲稱耶穌被釘十字架時所戴的荆棘冠冕、釘子和十字架碎片;有「法蘭西護身符」之稱、聖人路易九世聖袍;十二座門徒像及四座福音傳道士雕像等。


經歷兩次世界大戰的聖母院仍屹立不倒,而是次世紀浩劫前火警鐘曾兩度響起,首次鳴鐘未發現火頭,直到廿多分鐘後警鐘再次響起,才發現教堂頂部下方木柱起火,惟火勢經已失控。電影向走進攝氏八百度火場的消防員致敬,五百多名在火場內外夾擊,才力保教堂具標誌性的雙塔。


象徵意義需要在建築上開花,

於是建築藝術連同人類的思想一起發展,

它成為千頭萬臂的巨人,

把有象徵意義且飄忽不定思想變成永恆,

成了看得見的,摸得到的形式。


——維克多・雨果,《鐘樓怪人》


名稱:聖母院大火:世紀浩劫 (Notre-Dame on Fire; Notre-Dame brûle)

導演:Jean-Jacques Annaud

年份:2022

產地:法國

類型:災難

評分:6.5/10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