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《變形記》:人情冷暖,陷入卡夫卡式的荒涼惡夢

  • glosnapgs
  • 5月17日
  • 讀畢需時 3 分鐘

坊間經常提及的「卡夫卡式(Kafkaesque)」,衍生自作家卡夫卡作品傳遞的思想,泛指令人極度恐懼及困惑的經驗或處境,猶如陷入地獄無限輪迴般困境。獲譽為「現代人精神困境完美闡釋者」的卡夫卡,作品出版不足十年,已躋身影響二十世紀最偉大作家之列,影響力無人能及。


為公司賣命不惜放棄人生的「社畜」,其精神早於卡夫卡中篇小說《變形記》呈現。推銷員格雷戈爾・薩姆沙一覺睡醒,發現自己莫名其妙地變成怪蟲,腦海率先浮現的並非如何恢復人類身軀,而是趕不及火車上班,全權代理上門要求他交代,進一步令家人蒙羞,內疚之感久久不散。


莊周分不清是自己夢中化身蝴蝶,抑或自己才是蝴蝶的夢境。這篇小說亦頗有莊周夢蝶之感:格雷戈爾身為人類時,每天埋頭苦幹地工作,根本從未思考存在目的和意義;偏偏化成怪蟲後,才有時間停下來思考昔日的生活,走遍房間的天花及每個角落,以蟲殼感受身邊的大小事物。


有別於「虛無主義」否認生活意義,認為所有行為均徒勞無功,「存在主義」者強調,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,各有不同的生存方式和目的,生活意義源自個人的自由選擇和責任承擔,甚至反抗虛無主義,相信透過創造意義和追求價值建立生存意義,《變形記》反映存在主義的特徵。


對於格雷戈爾而言,工作鐵定是定義其生活意義的不二之選。在資本主義社會,變成巨大怪蟲的他,人生籠罩「卡夫卡式」惡夢:偽善的全權代理誣衊其「穿櫃桶底」而曠工,失去經濟之柱的家人被迫投身職場、變賣首飾,甚至出售房間解燃眉之急,連十七歲的妹妹也要從事售貨員。


新鮮牛奶令他作嘔,腐爛食物反而吃得津津有味。明明口味改變,在「要做人還是做蟲」上,格雷戈爾仍盼復常之日,反抗動物本能而絕食死亡。可惜人情冷暖,在嚇怕租戶事件後,連最年幼的妹妹亦萌生「哥哥必須離開」的念頭,此刻孰人孰蟲不再重要,格雷戈爾需徹底消失人世。


一八八三年,卡夫卡出生於奧匈帝國布拉格的中產猶太家庭。大學修讀法律後為保險公司撰稿,他常利用下班時間深夜寫作。長年生活在父親的獨裁及嚴苛教養模式的陰霾,他視結婚為逃離家庭手段,畢生三度訂婚,卻憂婚姻破壞寫作所需的孤獨感而三度取消婚約,為此糾結不已。


卡夫卡在一九二四年因肺結核病逝,享年四十歲。僅出版幾本短篇集的他生前寂寂無名,死後留下未完成的三部長篇小說、多篇短篇作品及大量日記和筆記。好友布羅德未有遵照其遺願焚燬全部遺稿,反而將其整理出版,世人才能一睹這名「現代人精神困境完美闡釋者」的不朽之作。


他處在這種茫然而平靜的沉思之中,

直到鐘樓的鐘敲響三下。

窗外破曉的天色他還依稀看到了一點,

接着他的頭就不知不覺地垂了下去,

他的鼻孔無力地呼出最後一口氣。


——卡夫卡,《變形記》


名稱:變形記 (The Metamorphosis; Die Verwandlung)

作者:Franz Kafka (謝瑩瑩譯)

年份:2022

出版地:香港

出版社:天地圖書

類別:小說

評分:7.5/10

Σχόλια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