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《達利和他的情人》:分崩離析,內心被抑壓的自由慾望

  • glosnapgs
  • 1天前
  • 讀畢需時 3 分鐘


作為與畢加索及米羅齊名的「西班牙的現代藝術三傑」,薩爾瓦多・達利已經成為超現實主義藝術家的代表。其中以作品《記憶的永恆》最廣為流傳,反映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深入對《夢的解析》,如何影響達利建構如幻似真的超現實主義風格,從現實世界走進光怪陸離的夢境。


電影《達利和他的情人》英文名,則取用達利一九二八年作品《小灰燼》,反映他早期以超現實主義畫風,描繪他與同性戀詩人費德里科・賈西亞・羅卡的曖昧關係,受對方詩作《小灰燼》啟發:「我們都是這世上的小小灰燼,也許曾在畫布上駐足,但在數千年後,都將歸於塵土」。


《達利和他的情人》的背景設定於上世紀二十年代,當時西班牙正值佛朗哥掌政之際,軍隊屠殺異己已成家常便飯,在國家被軍人、教會及地主統治下,保守觀念無孔不入地滲透生活每個領域,不論是社會、藝術及性,人民應有的權利及自由慘被踐踏,偏偏有一股清風拂過大地。


羅卡與達利在入讀馬德里大學時認識,互生情愫的兩人在寫作及繪畫上啟發彼此,赤裸猶如被剝皮的野獸。羅卡承認內心世界分崩離析,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寫作,寫作揭穿偽裝的面具,直達內地的陰暗深處;達利為羅卡話劇設計道具,潛意識形同體內蟄伏的野獸,任其言語產生作品。


「此舉基於我們對自由的嚮往,而非來自浪漫派的空想。真正的自由來之不易且艱辛,痛苦而危險,但我仍渴望,仍願為之努力。」

有別於達利出於社會氛圍而拒認與羅卡的關係,羅卡畢生為自由而奮鬥。童年在維加目睹同鄉被屠殺的慘況,驅使他率眾公開反對法西斯統治。即使友人布紐爾邀請他一同前往巴黎發展,羅卡拒絕並強調:「到自由的地方爭取自由,能發揮什麼作用呢?這裡才是我爭取自由的地方。」


相比達利逃離對羅卡的情慾,表面滿口恐同言論的布紐爾,卻選擇拒絕承認慾望。眼見羅卡與達利的關係越走越近,妒忌的布紐爾與其他同學打架洩憤。偷看羅卡日記後的他,走到同性戀者的偷情勝地,直至有男士想給他口交,發難毆打對方反映其內心的恐懼,試圖抑壓其同性傾向。


羅卡堅持回到家鄉維加遭槍決,終年三十八歲。正如羅卡的女友人馬德蓮娜所言,有時必須冒險,順應個人內心生活。即使有時結局不如人意,但我們必須努力嘗試,否則我們僅是一具空殼,戴著微笑的面具,內心空虛,除卻嫉妒一無所有。當然可以維持現狀,但必須付出沉重代價。


片尾加插短片《安達魯之犬》,作品由達利與西班牙導演路易斯・布紐爾合作;另透露達利將到美國發展,事實上他曾與華特・華特迪士尼合製短片《命運》,講述古希臘神話時間之神柯羅諾斯與凡間女子相愛,卻因公司財務陷入危機而終止,直至五十八年後才重見天日,震撼世人。


乾旱的大地

無邊黑夜中寂靜的大地

夜風拂過橄欖林

夜風拂過山脈


——費德里科・賈西亞・羅卡,《橄欖色的嗓音》


名稱:達利和他的情人 (Little Ashes; Sin límites)

導演:Paul Morrison

年份:2008

產地:英國、西班牙

類型:傳記

評分:6.5/10

名稱:安達魯之犬 (An Andalusian Dog; Un Chien Andalou)

導演:Luis Buñuel

年份:1929

產地:法國

類型:無聲短片

評分:7/10


名稱:命運 (Destino)

導演:Dominique Monféry

年份:2003

產地:美國

類型:動畫

評分:6/10

Comentário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