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寰宇薈萃:盛事經濟何去何從?

  • glosnapgs
  • 2024年2月14日
  • 讀畢需時 2 分鐘

已更新:2024年2月16日


國際邁阿密與港隊表演賽,阿根廷球王美斯未有登場;三天後的日本友誼賽,他卻親身上陣半小時,引起軒然大波。杭州市體育局稱,由於「眾所周知的原因」取消友誼賽。鑑於球迷不滿並要求「回水」,主辦單位Tatler Asia撤回申請一千六百萬元政府資助及向購票者退票一半。


主辦單位透露與國際邁阿密的合約列明,隊內球星美斯等如非受傷,需出場比賽四十五分鐘。文體旅局承認主辦方申請M品牌資助時,因涉及金額等敏感商業資訊,而無要求提供協議作審視。缺陣風波持續發酵,《環球時報》批評不排除有政治動機,外部勢力借此讓香港難堪。


新冠疫情後,包括香港在內等地銳意打造盛事經濟,期望帶動經濟收益及鞏固國際城市地位。其中港府羅列上半年逾八十項盛事,並成立跨部門的盛事統籌協調組等,確保盛事獲跨部門支援。前財政司長曾俊華稱「好事變壞事」屢見不鮮,如何避免上述後果或需了解盛事本質。


「盛事」概念最早在一九八七年,國際旅遊科學專家協會的會議出現,起初與推動旅遊發展息息相關。根據瑞士洛桑大學教授Martin Müller,綜合由八十年代至今學者看法,盛事需要符合四大因素,即是吸引大量遊客、影響範圍廣、舉辦成本高,及對建築環境和社會人口影響大。


他指過去三十年,包括奧運及世界盃等「盛事」變得複雜且具變革性,成本往往逾一百億美元;例巴西及俄羅斯世界盃,分別投資一百四十億美元及二百一十億美元。國際奧委會推測,全球約一半、即三十六億人口觀看至少一分鐘倫敦奧運轉播。「盛事」為何淪落成燙手山芋?


學者考察十一個國家盛事場所,及專訪全球五十一名盛事策劃者,總結七項「盛事綜合症」:一)過度承諾收益;二)低估成本;三)重整規劃優次以支援盛事;四)利用公共資源謀取私人利益;五)提供例外條件;六)資源分配不公平;七)盛事作解決城規挑戰之手段。


自一九六零年以來,所有奧運會均超出預算,平均超出接近兩倍;其中雅典奧運會至少花費希臘生產總額逾百分之三。巴西先後舉辦世界盃和奧運,當局曾驅逐並重新安置數萬名居民,籌備工作加劇社會兩極化。因應悉尼奧運興建的交通系統,其路線及規模亦未獲活動後使用。


為免患上綜合症,他建議主辦方就公帑設限,並避免將盛事與城市規劃聯繫以減低風險;另應向活動管理機構爭取更佳條件,並就成本效益尋求獨立意見。如奧斯陸冬奧拒絕奧委會加入新條款,避過成本上升;溫哥華就奧運舉行公聽會及規劃諮詢,建立共識,以迎合社會需求。


What makes an event a mega-event? Definitions and sizes


The Mega-Event Syndrome


Commentaire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