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綠野仙蹤》X《女巫前傳》:神來之筆,游走於童話與現實的成人童話
- glosnapgs
- 2023年1月5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已更新:2023年1月31日
作為美國電影學會百年百大電影之一,《綠野仙蹤》是其中一部家傳戶曉的經典。電影改編自美國作家富蘭克・鮑姆的同名著作,女孩桃樂斯如何意外為民除害,把奧茲國的東方和西方女巫根除,並在北方女巫葛琳達的指引下,使用紅寶石鞋返回堪薩斯洲的農場,作品同年獲得六項奧斯卡金像獎的提名。
縱使魔法師只是掛羊頭賣狗肉,並不懂得施展魔法,只能以文憑、陀錶和勳章蒙混過關,填補各人渴求獲得腦袋、心臟和勇氣的心願,同時正是諷刺人類以這些標籤去認證自己,是否名符其實屬心中有數。而在前往翡翠城的黃磚路上,稻草人、錫樵夫和膽小獅分別代表的知識、情感和勇氣,均是這趟旅程的意外收獲。
這本少女孩成長日誌還記載著家的意義。原本擔心愛犬托托被壞鄰居擄走,不滿亨利叔叔和艾姆嬸嬸無理據力爭而離家出走,歷盡艱辛才順利回到家中。這段旅程讓桃樂斯明白到,光想再見兩人並不足夠,若家不在自己心中,根本就無真正擁有和失去過,畢竟「沒有任何地方像家一樣」不只是一句對白。
「你沒頭腦怎能說話?我不清楚,不過有些人沒頭腦也很會說話」、「愛心並非以你愛多少人評估,而是以有多少人愛你判斷」、「原來你不過是個膽小鬼,難怪會找上比你弱的人」,所謂童言無忌,對白卻表靈無遺道出人性弱點。作為首批採用特藝七彩技術電影,桃樂絲踏入奧茲象徵荷里活從黑白邁向全彩時期。
而《女巫前傳》則是《綠野仙蹤》的前傳故事,音樂劇情節改編自美國作家格萊葛利.馬奎爾的同名小說,歌詞和音樂則由美國劇作家史蒂芬.施沃茨親自操刀。這部二零零三年面世的作品,翌年錯失東尼獎的最佳音樂劇,但無損其神壇經典的地位,票房收入和流行程度均能與《歌劇魅影》和《獅子王》齊名。
光以wicked字面理解,以為只是涉及邪不能勝正的情節,豈料作者破除這種二元對立,並引申出發人深省的社會議題。西方女巫艾爾法巴出身於芒奇金國的總督家庭,自己卻是母親與外遇對象的意外,綠色皮膚亦是外遇對象給予母親喝下藥水所致,即使擁有一顆善良的心,膚色卻令她受盡歧視和標籤。
到底是人性本惡,還是由環境使然?養父安排兩姊姐到希茲大學讀書,只是希望艾爾法巴能照顧長期靠輪椅出入的妹妹涅莎蘿絲;葛琳達妒忌艾爾法巴天資聰敏,聯合其他同儕杯葛艾爾法巴。或許是在這種氛圍成長,令艾爾法巴面對其他動物種族遭剝奪「說話權」挺身而出,被標籤為破壞規矩亦在所不惜。
作者打破非黑即白的套路,讓觀眾同情所謂天生邪惡的艾爾法巴,及討厭表面善良卻偽善的葛琳達及同伙。魔法師慨歎奧茲原本是個充滿爭執和不滿的國度,而團結眾人的最佳方法,就是給他們設定一個敵人。當奧茲國民慶祝東方女巫涅莎蘿絲和西方女巫艾爾法巴被根除時,正中魔法師籠絡人心的圈套。
若結合《綠野仙蹤》情節,《女巫前傳》可謂不寒而慄的成人童話。葛琳達明知紅寶石鞋功能,卻要求桃樂絲向魔法師求助;而魔法師明知無法力,卻利用桃樂絲的童真,要求她搶奪西方女巫飛天掃帚以示誠意。兩人究竟剷除邪惡勢力,還是基於艾爾法巴搶奪愛人費耶羅和拒絕協助統一奧茲而復仇?
以正義之名開展的復仇大計不僅如此,艾爾法巴的邪惡力量,是由莫里貝爾夫人和魔法師千方百計鋪排,讓艾爾法巴接觸《魔法寶典》獲取;葛琳達甘願成為傀儡「好女巫」,忍受魔法師嚴刑逼供費耶羅,忍受莫里貝爾夫人製造龍捲風,導致桃樂斯木屋飛到奧茲壓死涅莎蘿絲,捉拿並消滅「壞女巫」艾爾法巴。
所謂「事實」,只是眾人同意的說法,而在魔法師的家鄉,人們相信一大堆虛假的事情,並稱之為歷史。社會的短暫和平,大概就是由謊言堆砌而成的恐怖平衡狀態。如果《綠野仙蹤》是以童話去改寫現實,《女巫前傳》則是以現實重新改寫童話,把觀眾從《彩虹之上》的國度,重新貼地定義「善」與「惡」。
名稱:綠野仙蹤 (The Wizard of Oz)
導演:Victor Fleming
年份:1939
產地:美國
類型:奇幻、歌舞劇
評分:6.5/10
名稱:女巫前傳 (Wicked)
導演:Stephen Schwartz, Winnie Holzman
年份:2003
產地:美國
類型:歌舞劇
評分:7/10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