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香蕉女孩》:尋根之旅,徘徊在中法文化衝擊的童年
- glosnapgs
- 5月2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
本身任職城市規劃工程師的林琦,二零一五年起在巴黎學習插畫。這名法籍港人的漫畫作品屢獲殊榮,包括首本漫畫《香蕉女孩》榮獲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兒童文學獎。作品圍繞她六歲時舉家移民巴黎,融入法國社會的酸甜苦辣,同時滲透如何受畫家父親的影響,對繪畫產生濃厚興趣。
早在林琦與母親前往巴黎前,其父追隨法國印象派大師莫內、塞尚及雷諾瓦步伐,提早一年到巴黎尋夢。經濟負擔驅使父親到龐畢度藝術中心外,為遊客進行街頭寫生謀生。因緣際會下,獲買家賞識而一口氣出售五幅作品,終於儲蓄足夠金錢,讓林琦與母親由香港前往巴黎一家團聚。
漫畫由《巴黎,我愛你》至《黃色人生》五個章節組成,對於巴黎成長的香港女孩而言,生活並非一帆風順,但她逐漸適應由多重文化背景構成的身份認同,並接納「香蕉女孩」這個膚色外黃內白的標籤。作品成為林琦文化融合過程的痕跡,並透過童言無忌的方式紀錄個人所思所想。
徘徊中法兩種文化之間,在林琦的巴黎生活深受中國文化影響。母親著重食物性質「熱、溫、平、涼、寒」及味道「酸、苦、甜、辣、鹹」的平衡。農曆新年時,母親會準備象徵長壽的麵條、象徵豐盛的魚,及象徵家庭和睦的芝麻湯圓等。在香港長大的她,不時想念飲茶與竹籠點心。
昔日法國對華人仍存刻板印象:據說,華人除了桌子外,甚麼有腳的生物都會進食;除了飛機外,甚麼會飛的生物都會進食,偏偏遇上「芝士」這勁敵。年幼時不諳法語的作者,令她歷史科表現不如理想。未曾在法國生活的她,在不知歐洲有冬令及夏令時間的概念,因此上學一度遲到。
作者坦言,在法國沒有其他家人,讓她感到自己「既沒有記憶,也沒有過去」。製作此書成為契機與父母「想當年」,才獲悉籍貫福建及上海的父母,曾經歷文化大革命時期,十八歲輟學「返鄉下耕田」的艱辛歲月。懷念香港繁囂與活力的她,一旦「思鄉病」發作都會漫步巴黎唐人街。
「我們築了太多圍牆,卻建造太少橋樑。」漫畫結尾引用英國物理學家牛頓名言,期望藉住《香蕉女孩》,向給予其勇氣及灌輸其價值觀的父母表達感激之情,同時感謝製作團隊成員,及所有關注成長旅程、見證漫畫製作,及鼓勵她追求瘋狂創意的相關持分者,尤其是追求自由的人。
目前全球有約三億四千萬名法語使用者,遍及五大洲、二十九國,二零五零年或增至約七億人。一九七零年三月二十日,多個法語國家於西非尼日爾的首都尼阿美簽署公約,成立法語圈國際組織。每年三月自此成為「法語圈同樂節」,全球法語團體均會舉辦活動慶祝法語圈多樣性。
今年香港「法語圈同樂節」以「法語圈與她們」為題,由瑞士、法國、比利時及加拿大等相關駐港機構,舉辦音樂會、電影放映及足球比賽等。法國駐港澳總領事杜麗緹期望,透過各項活動突顯法語圈女性對社會的貢獻,並促進法語圈的多元與活力,藉此促進性別平等及消除歧視。
名稱:香蕉女孩(Banana Girl)
作者:Kei Lam
年份:2017
出版地:法國
出版社:Steinkis Editions
類別:漫畫
評分:6.5/10
Komentari