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

非洲風情:尼日利亞,非洲有個羅里活
來自豪薩、約魯巴和伊博三大族群的四個朋友,受尼日利亞歷史啟發,決定拍攝電影。經過三十年的軍政府統治,尼日利亞建立「第三民主共和國」,二零零三年首度舉行首次民主選舉。何時才會結束博科聖地的恐怖襲擊?怎樣解決嚴重的貪污問題?可否真正脫貧,發展出口型經濟?...
讀畢需時 5 分鐘
0 則留言


非洲風情:肯尼亞反加稅示威
肯尼亞加稅方案觸發國內示威及警民衝突,總統威廉・魯托原本形容衝擊國會屬「叛國事件」,翌日卻「打倒昨日的我」,轉軚聲稱「認輸」並撤回包含加稅措施的受爭議法案,形容「人民已經發聲了」。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呼籲肯尼亞政府克制,指維護和平示威權利很重要。...
讀畢需時 3 分鐘
0 則留言


非洲風情:博茨瓦納─廣納式制度締造關鍵時期
位於非洲南部的博茨瓦納,一九六六年脫離英國獨立時,一度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其中一個國家。鄰近的國家:南非、納米比亞及羅德西亞等曾被白人統治,對於由黑人所治理的獨立非洲國家充滿敵意。博茨瓦納一躍成為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均收入最高的國家,廣納式制度可謂功不可沒。...
讀畢需時 4 分鐘
0 則留言


非洲風情:尼日爾政變與薩赫勒唯一希望
西非尼日爾軍方發動政變,總統巴祖姆遭扣押及軟禁於總統府。空軍上校阿布德拉曼發表電視講話,稱已推翻巴祖姆,警告外國不要干預;又宣布關閉所有政府機關、陸空邊境及實施宵禁。原總統衛隊指揮官蒂亞尼自立為國家新領導人,重申當地安全局勢持續惡化,加上經濟和社會管理不善,出兵為了保護國家...
讀畢需時 5 分鐘
0 則留言


非洲風情:蘇丹軍事派系衝突何去何從?
非洲第三大國家蘇丹,位處紅海、薩赫勒地區和非洲之角接壤戰略位置。原擁豐富天然資源,數十年內戰後南蘇丹獨立,蘇丹失去石油收益;伊斯蘭教徒與達爾富爾基督徒爆發種族屠殺,及政變令國際支持和債務減免被凍結,經濟陷困和政治動盪使蘇丹裹足不前。...
讀畢需時 4 分鐘
0 則留言


非洲風情:津巴布韋─風光一時的麵包籃
南非津巴布韋曾有「非洲麵包籃」 之稱。經過獨立運動後,穆加貝在八十年代起掌權。但中央集權、土地改革引致的經濟衰退,及種族清洗恩德貝萊族,一連串政策削弱津巴布韋非洲民族聯盟—愛國陣線(ZANU-PF)的支持度。 憲制改革失敗後,反對派積極參與千禧年的國會選舉。最大反對黨的爭取...
讀畢需時 2 分鐘
0 則留言


非洲風情:贊比亞─迅速崛起的工人勢力
銅礦開採在贊比亞扮演重要的經濟角色。由五十年代起,這個行業聘用近廿七萬名工人。基於大英政府建立的部落委員會,未能為勞工發聲,當地紛紛成立不同工會。 包括北羅得西亞非洲礦工工會、聯合民族獨立黨,及贊比亞礦工工會等,在各地紛紛成立。新興工會尤其得到勞工人口高的城市支持,會員願意...
讀畢需時 2 分鐘
0 則留言


非洲風情:烏干達─掙扎求存的公民社會
在東非的烏干達,有「食人魔」之稱的獨裁總統阿敏,在八十年代遭到推翻。米爾頓・奧博特領導反對黨人民大會黨,在選舉中勝出。可惜國內民主基礎薄弱,經歷多年內戰後,最終由全國抵抗軍的約韋里・穆塞韋尼出任總統。 經濟改革方面,他摒棄共產主義,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援助和改革...
讀畢需時 2 分鐘
0 則留言


非洲風情:突尼西亞的青年政治參與
2010年阿拉伯之春後,北非突尼西亞開始民主轉型的階段。一名26歲青年遭警方羞辱自焚,結束了本・阿里23年的獨裁政權。這場社會運動主要的參與者,正是介乎15至29歲的青年。 在2014年新制定的憲法,提及青少年積極推動國家發展,表明政府將會建立包容的體制,吸納青少年聲音。憲...
讀畢需時 3 分鐘
0 則留言


非洲風情:多哥─難以根除的民主絆腳石
在西非的多哥,埃亞德馬將軍於1967年政變,推翻西方殖民統治。執政黨多哥人民聯盟,嘗試建立文人政府。可惜分而治之的政策,令卡比耶族得勢。埃亞德馬崇拜個人主義,及侵犯人權的記錄,亦備受社會批評。 黨內貪污成風,派系勢力割裂,多哥的國內政治和經濟局勢逐漸失控。埃亞德瑪選擇成立國...
讀畢需時 2 分鐘
0 則留言
bottom of page